2017-04-28 18:42:51   002
         電影《阿甘正傳》里,珍妮的前男友就是開著它帶走了阿甘的摯愛,踏上了“要做愛不要作戰”的巡游。大眾MiniVan在那個時代成為了所有美國左派青年的夢想之車,它絕稱不上快、也時常拋錨、甚至從內到外都是破破爛爛的,但就是這么操蛋的車,給了他們最美好的生活。
       我想,大眾MiniVan的風靡,是這個世界上最能讓你感受到“汽車文化”這件事兒了。而其實,大眾MiniVan剛剛誕生的時候,卻完全看不出一點兒“情懷”的影子。
        ▲有情懷的并不是這些MiniVan
        其實,”MiniVan”就是“面包車”的代言詞,它在“MPV”定義誕生以前,就是滿足多人出行、拉貨的存在。
        大眾MiniVan T1就是在甲殼蟲底盤線上生產出來的,1.1L排量的發動機只能輸出“可憐”的24匹馬力,而且它還是風冷發動機……
        看看60年代的T2系列,跟我們在旅游的時候,看到的觀光車還有幾分相似——不過,我還從沒見過哪個景區會把觀光車做個好看、或者說“有情懷”的樣子。
        看看T3時期的大眾MiniVan,你肯定也會說:這個我們也有啊!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活躍在大街上的“大發黃包車”不就是嗎?簡直就是個縮小版的MiniVan。卻為何,最終MiniVan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情懷車,大發面包則是萬人唾棄的“黃標車”?
        或許,汽車文化本就不該拿來單說,它一定是社會某種文化所涵蓋到的部分。1969年的那場Woodstock音樂節上,MiniVan正是以“反戰圖騰”的形象一戰成名。
        ps:Woodstock的翻譯有好幾種,一般翻譯為伍德斯托克,但我覺著伍斯塔克更為貼切。
        它能帶著這些足以稱得上“偉大”的搖滾樂手們去到各地巡演,而MiniVan就是美國那個時代的“屌絲文化”——因為它足夠便宜,能夠勉力組起一支樂隊的青年們人人都買得起。裝著幾把吉他跟一套鼓的MiniVan“大篷車”,讓每一個美國青年都能展開一段搖滾之旅。
所以,汽車文化絕非跟“財力”完全掛鉤,而是取決于有沒有這么一群熱愛文化、熱愛汽車的人。
        后記
        我常在汽車粉絲群中看看大家聊天,我們似乎在簡單粗暴的汽車文化上發展的不錯,像什么賽車、直線競速、涉水、越野。卻很少有人去體會優雅恬靜的汽車文化,我指的是DIY些什么車身涂裝、尾箱變身帳篷之類的玩法。
或許我們真的有車還不算很久,或許我們的生活節奏實在是快到來不及有情懷。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在享受生活,當從小就能接觸汽車的80后、90后也羽翼豐滿起來,更多的汽車文化就會綻放出它的魅力罷~
        文章轉載自:完美駕日 公眾號